首先要明白一條很重要的孩子教育之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所以,不要按照成人學習的方法去教孩子學習,尤其是“枯燥的”國學。國學其實并不枯燥,只是對于孩子來說不夠生動。如果我們使勁讓孩子讀啊背啊,他們就覺得枯燥無味了。我們應該讓國學“活”起來:
1、在孩子玩的時候教。
比如在過年的時候,孩子愛看舞獅愛看表演,就就跟他講“年”的來歷,講年獸,講鞭炮煙花,講各地習俗。這就是《三字經》里的“性相近、習相遠”。
2、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教。
比如孩子學習“雞兔同籠”類型題目的時候,可以多出點相應題目給他做。做完了就跟他一起總結這類題目的解題方法。這就是《九章算術》里的“盈不足數”。
3、在餐桌上教。
孩子最喜歡聽大人講“我象你這么小的時候”的故事,在不夸張的情況下,可以講講“我那時最喜歡的就是~”之類的話題,喜歡的可以是聽大人講歷史典故、看一本什么書、整理房間等。主題可以是愛學習,也可以是愛提問、愛想辦法等。這就是《師道》里的“比物丑類”。
總結起來就是:不要為學而學,要為用而學;不要在學時學,要在用時學。
其次,要明白我們讓孩子學習國學的目的:行為改變。一是變得更有禮貌更懂道理;二是變得更喜歡學習喜歡思考喜歡問問題。
檢驗學習的唯一標準就是看“行為”有沒有改變。比如孩子學習了書法,他“寫”的結果會有所改變;孩子學習了加法,他就能“做”出某些數學題目。我們教孩子國學,也必須讓他們的行為有所改變,才是真正的“學到了東西”。如果孩子只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而上了餐桌就忘了,這就等于沒學!
所以,我們在教孩子國學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1、以國學教育孩子,首先要從“禮”開始!岸Y”是良好社會交往的基礎。有禮貌的孩子惹人喜歡!靶、順、讓、請、尊、序”等都是孩子有禮貌的現;“嘴巴甜”是孩子有禮貌的開始。
2、要培養孩子對新鮮事物感興趣的習慣。一個對什么都不感興趣的孩子,絕對是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
3、一旦有興趣,馬上就“對號入座”給他講故事、講典故,想方設法保持他的興趣。
4、要以“實用”為學習目的,不要追求大而全。比如學習《弟子規》,不一定要從頭讀起一句句背,可以從“晨則醒,昏則定”開始,要求孩子早晚能打聲招呼問個好,并且養成習慣就好了。
5、注意培養“美”感。所謂的修養和氣質,首先是從“美”感開始的。這些也會體現在他們的言行舉止中。所以要多讀唐詩宋詞、精美散文等。
最后,要明白教育孩子的法則:孩子是跟你一起學習的。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什么都懂。做到兩點就可以了:
1、注意以我們的行為帶動孩子的行為,這叫做“言傳身教”;尤其是教孩子的時候你不能漫不經心,你必須傾注你的熱情去感染孩子。
2、要經常有目的跟孩子分享你的學習心得。
這些,都必須持之以恒。
(有人說這一二三不但是教孩子國學,教什么也都應該這樣。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