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 id="noguv"></th>

  • <tbody id="noguv"></tbody>
  • <em id="noguv"><acronym id="noguv"><u id="noguv"></u></acronym></em>
    <dd id="noguv"><pre id="noguv"></pre></dd>

      <em id="noguv"><strike id="noguv"></strike></em>

      首頁>>課題研究>> 憤怒情緒與社會關注對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正文

      憤怒情緒與社會關注對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2023-02-24 15:00 中華文教網 今日文教周刊
      ——來自行為和ERPs的證據
      曲阜師范大學心理學院2020級 刁子桐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問題
              在人類社會當中存在親社會行為,即使他人或社會受益的行為,如捐贈、奉獻、幫助等。憤怒的個體常易伴有攻擊的沖動或行為,這是一種可能對他人或社會造成損失的行為或沖動。那么,當帶有憤怒情緒的個體面對與攻擊行為截然相反的親社會行為時,其又會作何決策,值得探討。
             消極狀態釋放模型認為,幫助別人,往往可以減輕自身的不良情緒。Mauss 等人發現,相比于有意識的情緒調節,自動情緒調節會自動追求情緒調節的目標,進而改變的情緒體驗。
              本研究認為,出于憤怒情緒下的個體,會有自動情緒調節的動機。因此提出假設1:在匿名情境中,與中性情緒的被試相比,憤怒情緒  的被試更樂意做出親社會行為,誘發較小的負性情緒,消耗更短的決策時間,獲得更多積極情緒,體現情緒調節的動機。
      此外,在公開場景下,個體的行為往往是良好的、符合社會道德規范的,其會傾向做出符合道德規范或社會贊許的決策。因此提出假設          與匿名情境相比,有社會關注的公開情境下,相關行為和ERPs指標的差異顯著減弱,即個體均會因考慮聲譽關注,而較果斷地做出親社會行為。
             二、研究方法與設計
             1 、刺激及操作性檢驗
      本實驗所要操縱的自變量包括情緒和社會關注。
           (1)情緒變量的刺激材料
      本研究擬采用視頻材料刺激誘發被試情緒。借鑒 David 等人的評定方法,篩選5個能有效誘發憤怒情緒,且誘發的憤怒情緒顯著高于其他情緒(如悲傷、厭惡、恐懼、驚訝等)的視頻片段(p<0.05)。
            (2) 社會關注變量的刺激材料
      自變量采用指導語的方式進行操控。
           (3) 反饋刺激
      被試完成任務后,接受到受助者的反饋信息。
             2. 研究設計
            (1 )實驗設計
      實驗為2(情緒:中性 vs. 憤怒)×2(社會關注:公開 vs. 匿名)的混合設計。其中被試間因素為情緒,被試內因素為社會關注,因變量包括行為指標(反應時)和ERPs指標(包括α波、β波、θ波、P2、N2)。
            (2) 實驗流程
      材料及任務通過E-prime2.0制作程序呈現。
      憤怒情緒與社會關注對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圖1 block情境啟動材料及每個試次中的界面(部分示例)
      憤怒情緒與社會關注對中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
      圖2 實驗總流程圖
             (3)隨機化
      實驗設置先進行匿名情境的block,防止被試提前考慮到社會關注的問題,減小干擾。
             3、被試招募
      為了使憤怒情緒更有效地被啟動,本研究將從初中生群體中選取被試,與班級老師溝通,選取曾因為吵架、打架而被批評或處分過的學生作為被試。參與的被試必須有自主判斷能力,閱讀、溝通無障礙。參與者將獲得10元被試費。
             4、變量
          (1)操縱變量
      被試間變量:情緒變量,分為兩個水平,憤怒情緒組和中性情緒組。
      被試內變量:社會關注變量,分為兩個水平,公開情境組和匿名情境組。
           (2)測量變量
      行為結果的測量反應時。
      ERP數據共采用α波、β波、θ波、N2、P3這5個ERP成分。運用腦電設備記錄。
             三、研究設備
             1、EEG硬件和采集設置
      在一個安靜、溫度且亮度適宜的房間內為受試者佩戴腦電信號采集設備。本研究計劃采用德國Brain Product公司的64導連接記錄和分析系統,電極位置采用國際10-20系統。
             2、其他設備
             實驗過程中主要設備為實驗室配置的 Lenovo 臺式電腦,軟件 E-Prime(版本 2.0)、MATLAB、Excel 2019、SPSS.18。
             四、研究特色與創新
             首先,本研究從自動情緒調節角度觀察憤怒個體如何對待親社會行為,研究結果對于教育中學生如何合理調整自身情緒,以及如何從個人獲益的角度鼓勵其進行親社會行為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第二,本研究將憤怒情緒與社會關注兩個因素相結合進行研究,這啟示我們應給予親社會行為怎樣的關注,以及如何使助人者更愿意助人。第三,本研究結合了ERP技術,探討個體親社會行為的內在認知神經機制。最后,本研究在捐贈任務結束后增加受助者反饋環節,進一步發現個體接受到受助者明確的感謝后,情緒會如何變動,對于受助者如何做有所啟示。
       
      附參考文獻
      1、劉宇平, 周冰濤, 楊波. (2022). 情緒如何引發暴力犯的攻擊 基于情緒調節理論的解釋. 心理學報, 54(3), 270-280.
      2、李錦瑤,杜肖兵,朱志亮,鄧小明,馬翠霞 & 王宏安.(2022).腦電情緒識別的深度學習研究綜述. 軟件學報.
      3、楊娃,邢禹,關梅林 & 李永娟.(2017).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心理資源對中職生親社會和攻擊行為的影響——情緒的中介作用. 中國特殊教育(05),30-35.
      4、李兆輝.(2021).自動情緒調節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師范大學). 
      5、羅俊.(2015).親社會行為情境依賴性的檢驗(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 
       

      中華文教網手機版
      ? 中華文教網版權所有 中華文教網簡介 投稿指南 聯系我們 tags 版權聲明 sitemap
      欧美中日韩一区二区

    1. <th id="noguv"></th>

    2. <tbody id="noguv"></tbody>
    3. <em id="noguv"><acronym id="noguv"><u id="noguv"></u></acronym></em>
      <dd id="noguv"><pre id="noguv"></pre></dd>

        <em id="noguv"><strike id="noguv"></strike></em>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