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使學生逐漸形成較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本文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親情教育。
一、設置情景,激發學生的情感波瀾
在文學作品教學中,“認識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學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很難有深切的感受”。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屏幕,呈現汶川大地震母親用自己瘦弱的身體,撐住倒塌的廢墟,配以舒緩悲痛的音樂,學生朗讀《媽媽在天堂愛你》。當朗讀者讀到“親愛的寶貝,如果你還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時,我們能夠看到部分學生的雙眼涌滿了淚水。由此可見,設置情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才能幫助他們走進作品、體驗親情、理解主題。
二、深情誦讀,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作品情感內容的載體!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全日制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都在各年級閱讀目標中明確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一些實踐證明,通過那細若春蠶吐絲,重則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讀”,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不同的情感內容,就能教學生真切地體驗出來,使他們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三、質疑探究,挖掘教材的情感內涵
《文心雕龍》中提到:“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披文以入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在質疑探究中理性的思辨人類親情的特點內涵,不斷提高語文素養。
四、以行導情,樹立正確而深厚的親情觀
心理學研究表明: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或設計一定的情境,使學生面臨某種實際任務,可以不斷地引發學習的需要和興趣。語文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先要選好能力強的語文課代表負責組織;同時分組在實際生活中調查采訪,收集材料;并由各組整理后推選多名同學,圍繞這次親情主題發言。這種主題班會,雖然準備時間較長,但是人人參加,培養了美好而健康的親情。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中充滿親情的文章,抓住“文以載情”的特點,將親情教育滲透在語文教育中,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親情打開學生心靈的門扉,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陶冶情操,滋潤心靈,感受親情,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